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前沿科技成果如何跨越实验室与产业的鸿沟?原始创新又该如何实现产业化落地?近日,北京、安徽等地积极探索前沿重大科技项目的成果转化之路,加速大科学装置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为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北京大学科研团队在国际上发布的“肾脏成像组计划”便是这一探索的生动例证。该计划拟通过多模态成像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构建全肾脏数字图谱,为肾脏疾病的精准诊断、新药研发、精准治疗开辟全新方向。这一成果得益于北京怀柔科学城的大科学装置——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该装置近日刚通过国家验收,便迅速转化为实际应用,展现了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能力。 在安徽合肥,国产超导质子治疗系统作为“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的衍生技术之一,同样引人注目。科研人员基于“人造太阳”研制中的超导磁体、射频、离子源等技术,自主研发出超导质子治疗系统,为肿瘤治疗提供了精确高效的新手段。该系统已完成调试,计划年内启动临床实验,有望降低治疗费用,惠及更多患者。 广东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散裂中子源也不甘示弱,已在航空航天、锂离子电池、稀土磁性、新型高温超导等领域产出了大量原创科研成果。利用散裂中子源技术研制的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已在医院开展临床研究,展现出大科学装置在医疗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大科学装置在建设过程中就开始谋划成果产业化。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建设期间,便吸引了众多合成生物领域的研发企业汇聚光明科学城,形成了一个未来产业集群的雏形。北京怀柔科学城的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也采取了“边建设、边运行”的模式,提前产出了若干世界领先水平的基础研究成果。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作出“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等具体部署。大科学装置通过“沿途下蛋”的阶段性成果孵化机制,不仅推动了基础研究的突破,还加速了技术向产业的转化,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源泉。 以质子治疗为例,过去这项技术基本依赖国外进口,治疗费用高昂。而如今,国产超导质子治疗系统的出现,有望降低设备成本和运维费用,让更多患者受益。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入探索原始创新“沿途下蛋”,加速大科学装置成果产业化步伐,积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助力未来产业发展。 在创新赋能之下,合肥的未来产业蓬勃起势。在核聚变领域,已集聚超50家相关企业;在量子领域,建成投产全国首条量子芯片生产线,多家企业进入全球量子企业前20强;在商业航天领域,也集聚了超140家相关企业。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赵卫东表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硬件支撑。同时,我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完备的供应链体系,使得许多创新成果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产业化,并迅速推向全球市场。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创新仍存在一定差距。相信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投入持续增加,这些差距会逐步减小。 合肥工业大学校长郑磊则强调,创新驱动发展的本质是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高效转化。要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真正将科技创新成果广泛转化为产业创新发展的内在需要,形成新质生产力并推动高质量发展。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