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并明确将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列为未来重点培育的产业。其中,“具身智能”作为新兴概念,备受各界关注。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具身智能成为了焦点话题,中国具身智能大会更是集中展示了该领域的最新创新成果。 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交叉融合产物,将智能体的研究从传统的符号处理和抽象推理拓展到了与物理世界的互动中,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在中国具身智能大会现场,人形机器人Adam的一段太极表演,生动诠释了具身智能的灵活性与协调性。这得益于伽南科技(PNDbotics)团队自主研发的PSA高性能执行器,特别是高仿生类人髋部设计,使机器人腰部拥有3个自由度,高度还原了人体在动态运动中的自然协调性。 具身智能的硬件载体只是基础,真正让机器人“活”起来的是其背后的智能模型。这些模型需要依赖高质量的数据集进行训练,而真实或仿真世界中采集的数据正是关键。在中国具身智能大会现场,浙江灵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DexHand 021灵巧手通过视觉算法实时捕捉并模仿人手动作,展示了具身智能在技能学习、抓取策略优化等方面的应用潜力。 然而,具身智能的规模化落地并非易事。光轮智能联合创始人兼COO杨海波指出,具身智能需要数百PB级的物理交互数据支撑,但当前数据缺口超过99%。此外,数据的复杂度也远超纯文本或单一视觉模态,需要整合文本指令、多视角视觉、关节运动轨迹及物理交互等多维信号。为了解决数据问题,光轮智能等企业在仿真合成数据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为具身智能模型训练提供了更多支持。 政策层面,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无疑为行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印发了《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提出要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北京市则印发了《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旨在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推动具身智能上下游产业链基本实现国产化。 中关村(海淀)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的揭牌,更是为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该产业园不仅设立了具身智能百亿产业引导基金,还为入园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上市辅导和知识产权申报预审服务,帮助有生产制造需求的企业对接智能制造厂房。 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的发展前景备受期待。《2025—2031年具身智能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已突破4800亿元。随着大模型端的技术突破,预计2031年具身智能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展望未来,具身智能有望在危险作业、制造业及大健康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孙富春表示,随着灵巧手设计的进步和机器人交互能力的提升,机器人将能够在高危作业环境中替代人类,也将走入家庭,为老人和孩子提供照护和陪伴服务。 同时,业界也普遍认为,政策层面应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创新环境,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出更多具身智能领域的领军企业。在政策的助力下,具身智能这一未来产业新星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