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市场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回购潮”,众多上市公司纷纷掏出“真金白银”回购自家股份,这一积极举措不仅向市场传递了公司管理层对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也为资本市场的稳定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根据Wind数据,在上周(4月6日至4月12日)这一时间段内,A股市场共有134家上市公司积极实施回购,回购总金额高达49.73亿元。与2024年同期相比,当时仅有72家上市公司实施回购,总金额仅为9.55亿元。从数据对比来看,上周实施回购的上市公司数量是去年同期的1.86倍,回购总金额更是达到了去年同期的5.21倍,增长态势十分显著。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深入剖析了这一现象。他表示,上市公司积极回购股份,这一行为背后蕴含着多重意义。一方面,它向投资者清晰地传递了管理层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有助于稳定市场情绪,避免市场出现过度波动,从而维护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健发展。另一方面,当前A股市场整体市盈率水平处于历史低位,这意味着股票的投资价值凸显。再加上专项再贷款等工具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使得更多上市公司有能力且有意愿加入回购行列。 《证券日报》记者对上周回购情况进行了详细梳理,发现回购金额排名前列的公司均为行业巨头。其中,紫金矿业以10.00亿元的回购金额位居榜首;京沪高铁紧随其后,回购金额为6.93亿元;贵州茅台也毫不逊色,回购金额达到3.50亿元。此外,皇庭国际、中远海控、歌尔股份、美的集团、同兴达和顺丰控股等公司的回购金额也均超过亿元。 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向记者指出,这些大手笔实施回购的公司以各行业龙头为主,这充分展现出这些企业的敏锐市场洞察力和果断决策力。龙头企业通常资金实力雄厚,它们的回购决策并非盲目跟风,而是经过了充分的评估和深思熟虑,旨在通过回购股份来优化公司股权结构、提升公司价值。 这些企业的回购行为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基于自身优异的业绩表现。以紫金矿业为例,4月12日披露的2025年一季报显示,公司今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89.28亿元,同比增长5.5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高达101.67亿元,同比增长62.39%,单季利润创历史新高。京沪高铁4月8日披露的2024年业绩预告也令人瞩目,公司预计2024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5亿元到130亿元,同比增长8.26%至12.59%。优异的业绩为公司的回购行为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也让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表示,龙头企业积极实施大手笔回购,这不仅显示出公司管理层对公司长期价值的认可,也向市场传递了积极的信号。同时,它们的回购行为有望带来示范性效应,引导更多上市公司加入到回购行列中来,共同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除了积极实施回购之外,不少A股上市公司于上周还披露了新的回购计划。TCL科技发布公告称,董事长李东生提议公司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部分公司股份,回购的股份将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回购股份的资金总额为7亿元至8亿元。浪潮信息也发布公告,公司董事长彭震提议回购公司部分股份用于减少公司注册资本等法律法规允许的用途,回购股份的资金总额为2亿元至3亿元。这些新的回购计划进一步彰显了上市公司对自身发展的信心和对股东利益的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9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创设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引导银行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支持回购和增持股票,首期额度3000亿元。据初步测算,授信总额已超过3000亿元。这一政策的出台为上市公司的回购行为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田利辉认为,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响应,更多专项资金入场是大概率事件,其规模和速度将取决于市场稳定需求与金融系统风险容忍度。在政策的支持下,有望形成“回购—市场企稳—盈利改善”的正向循环。随着A股上市公司治理逐步向股东回报倾斜,在政策的引导支持下,叠加企业内生增长,有望推动市场向价值投资转型。然而,他也提醒道,需要防范部分公司可能借回购炒作股价,或在财务压力下“跟风”回购,导致后续资金链承压,造成“为回购而回购”的短期行为。 总体而言,A股市场的“回购潮”为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在政策的有力支持下,上市公司积极回购股份,有望推动市场向价值投资转型,实现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健发展。但投资者也应保持理性,警惕潜在的风险。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