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7时30分,一场前所未有的体育盛事将在北京亦庄拉开帷幕——全球首次人类与人形机器人共同参与的半程马拉松赛将在此鸣枪起跑。近日,记者提前探访了位于北京智慧电竞赛事中心的测试场地,目睹了机器人参赛队伍正紧张有序地进行模拟仿真与路面实测,为这场创新赛事做最后的冲刺准备。 此次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以“人机共跑”21.0975公里的独特形式,吸引了超过9000名大众跑者及近20家机器人企业的积极参与,共同见证科技与体育的完美融合。 在测试现场,记者看到,模拟真实比赛路况的沥青路面上,人形机器人正以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稳健奔跑,展现出令人瞩目的运动能力。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这些机器人不仅能在不关机状态下迅速完成“热插拔”换电,仅需10余秒即可重新投入战斗,部分机器人还特别配备了“运动鞋”,以减轻奔跑时对本体和关节的冲击,确保运动安全。 为了给参赛机器人提供最佳的测试与优化环境,主办方为各支队伍设立了独立房间,方便进行组装、调试与性能提升。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介绍,赛事路线设计巧妙融合了自然、人文与科技元素,途经南海子公园、文博大桥、泡桐大道等标志性地点,为参赛者带来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然而,这场赛事对机器人而言并非坦途。赛道上既有平坦的柏油路,也有坑洼裂缝、长缓坡、短陡坡以及石板路、草地、石子路等多种复杂地形,要求机器人必须具备精准的步伐调整、姿态控制以及动力与制动管理能力。 梁靓进一步介绍,参赛的人形机器人各具特色,无论是样式、身高、体重还是功能,都展现出多样化的设计理念。有的机器人擅长高速奔跑,有的则以高颜值或出色的交互能力著称,尽管都采用纯电驱动,但它们的起跑方式、跑姿却各不相同,展现了机器人技术的无限可能。 “天工队”技术负责人郭宜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人形机器人“跑马”不仅是对速度的挑战,更是对具身智能与本体优化的全面考验。在具身智能方面,需要不断提升机器人的奔跑速度,探索关节力矩与转速的极限;同时,增强运动稳定性,确保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能够准确感知自身与周围环境,作出迅速调整;此外,还要通过导入人类运动数据,使机器人的跑姿更加自然流畅。 在机器人本体设计上,郭宜劼强调,结构减重与强度平衡是关键,同时腿部耦合设计与高效散热技术也是提升运动稳定性与续航能力的关键因素。 赛制方面,人形机器人“跑马”借鉴了赛车比赛的模式,以队伍为单位参赛,配备同步奔跑的人类领航员、操作手与工程师。机器人换电过程如同赛车“换轮胎”,出发则采用“排位赛”形式计时,确保比赛的公平与激烈。 梁靓表示,本次比赛不仅是一个技术测试平台,更是一个能力展示与应用推广的舞台。通过半程马拉松这一场景,检验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实力,推动其走出实验室,向更多实际应用场景迈进。同时,他也强调,比赛成绩并非评价参赛队伍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在备赛与完赛过程中,各队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为未来的科技创新贡献力量。 “人形机器人与人类共跑马拉松,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机器人完赛不是终点,而是产业发展与交流互鉴的新起点。”梁靓满怀期待地说,希望社会各界能以更加包容与鼓励的心态看待这场比赛,因为人形机器人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人类科技发展的一大步。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