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金市场掀起狂潮的当下,金价如同脱缰野马般一路飙升,成为全民热议的焦点。4月16日,现货黄金价格一举冲破3320美元/盎司的历史高位,国内周大福、周生生等知名品牌的首饰金价也顺势突破1000元/克大关,黄金市场的狂热氛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然而,就在投资者们沉浸在黄金投资的喜悦之中时,银行机构却悄然打响了一场“降温”战役。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密集发布贵金属业务风险提示公告,广发银行、江苏银行等更是明令禁止信用卡资金流向黄金等投资领域,试图为过热的市场泼上一盆冷水。 排排网财富研究员卜益力向时代财经表示,投资者若用信用卡资金频繁进行短线操作以套取价差,无疑会放大黄金市场的波动性。一旦金价下跌,大量投资者可能被迫平仓止损,进而引发“多杀多”的恶性循环,加剧金价的下跌态势,这对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极为不利。此外,短期内大量信用卡资金涌入黄金市场,还会造成人为的供需失衡,推高金价并形成泡沫,这种非理性行为既影响了黄金市场的定价效率,又损害了市场的公平与稳定,对长期投资者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 与此同时,多家银行还同步上调了黄金积存业务的投资门槛。4月8日,光大银行将积存金定期投资起购金额从700元大幅上调43%至1000元,创下了近期最高调整幅度。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机构也纷纷将最低购买金额调至750元、800元。这一举措无疑增加了投资者的入场难度,使得部分资金量较小的投资者望而却步。 除了提高门槛外,随着金价的不断走高,手续费对收益的侵蚀也愈发明显。广东投资者李女士向时代财经抱怨道:“我近期17万元积存黄金交易获利才820元,手续费却占了超过500元,银行手续费简直吞掉了六成收益。”这一现状让许多投资者在社交平台上纷纷呼吁银行等机构降低黄金交易手续费,甚至有人表示“再不降手续费,我就要转战场内黄金ETF了”。 面对市场的狂热与投资者的呼声,银行机构并未坐视不管。高盛集团、瑞银等机构虽然近日分别将黄金年底目标价上调至3700美元/盎司和3500美元/盎司,看涨情绪持续升温,但金融机构却集体行动,为市场降温。 “最近咨询黄金的客户中,半数是第一次接触贵金属投资。”广州某国有大行理财经理张庆国向时代财经透露,部分投资者甚至误以为黄金“只涨不跌”,对保证金规则、强制平仓机制等一无所知。为了防范风险,建设银行在年内已经三次发布贵金属交易风险提示,强调“价格波动加剧,需合理控制仓位,及时关注持仓情况和保证金余额变化情况”。工商银行、中信银行以及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也在今年密集发布贵金属业务风险提示公告,掀起了银行贵金属交易风险提示潮。 除了风险提示外,银行还强化了信用卡资金用途的监管。针对部分投资者通过信用卡套现加杠杆炒金的极端投机行为,多家银行明令禁止信用卡资金流向黄金等投资性交易。兴业银行、江苏银行以及广发银行等相继发布公告,指出在黄金价格剧烈波动背景下,不法分子通过“低门槛、高收益”话术诱导信用卡用户参与“炒金”,但用户需自行承担价差损失、手续费及逾期产生的利息与信用风险。银行将对异常交易实施降额、限制分期等管控措施,以维护市场的稳定与公平。 在调整门槛与加强监管的同时,银行也在通过其他方式调节市场热度。积存金产品作为工薪族理财的热门选择,其门槛也在不断提高。“每月定投700元攒金条”曾是很多工薪族的理财方式,但现在“入场券”已经涨到了800元甚至更高。银行方面解释称,提高金额门槛是为了过滤风险承受力不足的客户。根据相关规定,当上海黄金交易所价格突破700元/克时,银行需将起购金额同步上调以维持积存金最低1克的购买标准。 然而,门槛的提高并未能完全解决手续费对收益侵蚀的问题。不同渠道的积存金手续费差异明显,传统银行渠道的手续费相对较高,而部分线上理财平台则通过差异化策略争夺市场。京东金融对部分合作银行产品实行“0买入费+0.4%卖出费”策略,相较于传统银行渠道节省了一半左右的费用。但即便如此,随着金价的不断走高,手续费对收益的侵蚀仍然不容忽视。 面对投资者的呼声与市场的现状,金融机构也陷入了两难境地。某股份制银行贵金属业务工作人员向时代财经透露,降费可能刺激更多短期交易行为,从而加剧市场波动;而维持现状则可能面临客户流失的风险。部分银行已经尝试推出“费率折扣券”“定投优惠”等举措以吸引客户,但尚未形成行业性的调整。毕竟,黄金业务在银行中间收入中的占比不足5%,降费动力相对有限。 在这场黄金市场的狂欢与博弈中,投资者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黄金投资的风险与收益。在追求财富增值的同时,也要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与风险的存在,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