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交流  财经前言
新证网 首页 科技 查看内容
10

中国“人造太阳”崛起:核聚变商业化进入倒计时

摘要: 在科幻作品的描绘中,核聚变常常是宇宙探索的能源基石,如今,这一曾经的幻想正逐步走向现实。权威专家指出,人工智能的未来归根结底是能源问题,而核聚变很可能是最终的解决方案。如今,“人造太阳”和无限能源电站 ...

在科幻作品的描绘中,核聚变常常是宇宙探索的能源基石,如今,这一曾经的幻想正逐步走向现实。权威专家指出,人工智能的未来归根结底是能源问题,而核聚变很可能是最终的解决方案。如今,“人造太阳”和无限能源电站正从实验室迈向工程化,一场关于核聚变的能源革命正在悄然兴起。

在公众的认知里,核聚变一直是“国家队”的专属领域,只有庞大的科学装置和顶级实验室才能涉足。然而,如今一批来自高校、研究所和创投圈的年轻创业者正崭露头角,他们致力于将巨型“聚变航母”拆解成便携的“能源无人机”,将复杂的科研转化为更快落地、更低成本的“小型人造太阳”。

风口已至,“大装置”与“小装置”协同并进

当前,核聚变产业布局清晰分明:一方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国家队”,另一方则是迅速崛起的商业化公司。

“国家队”致力于打造“大型人造太阳”,如国际合作的ITER、中国的东方超环和环流三号等。这些装置如同“训练太阳的实验室”,正在模拟太阳的燃烧过程,验证聚变的可控性、持续性和材料的耐高温高压能力,为未来真正点亮“人造太阳”奠定坚实基础。

而商业化企业则采取“小型人造太阳”模式,通过开发小型、模块化的聚变反应堆,提供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清洁能源,加速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这相当于在一个集装箱大小的装置中驯服一个太阳——听起来如同科幻,做起来却是实实在在的工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私营资本和技术先锋公司涌入这一赛道。美国Helion Energy公司推进线性装置路线,英国First Light Fusion探索“子弹撞击式”聚变方式,这些技术路径展现了商业公司在低成本、快部署上的技术活力,拓宽了全球聚变工程的想象空间。在国内,商业化企业也以多元技术路线并进的方式展开探索,力求在成本和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

政策助推,核聚变商业化加速前行

2024年,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以核聚变为代表的未来能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一顶层政策信号被业内视为“吹响了我国可控核聚变迈向落地应用的冲锋号”。

各地也在迅速响应,如上海提出构建“4+3”先进核能发展格局,计划到2025年核电相关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核电产业集群。在政策助推之下,核聚变商业化进程不断加速。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聚变领域首席科学家段旭如表示,聚变商用有望在2050年前后实现,但也不排除随着技术突破,商业落地时间进一步提前。

多样路径,中国“人造太阳”创业群像崭露头角

在中国,不同技术路径汇聚成了当下商业核聚变的产业版图。

在陕西星环聚能科技有限公司,研究人员正在抓紧进行高温超导磁体的研发。这家由原清华大学聚变实验室成员创办的公司,仅用279天就与清华大学共同完成了SUNIST-2聚变实验装置的建设,并成功获得第一等离子体。如今,他们在球形托卡马克多个领域均实现了突破,并开始具备自主盈利的“造血”能力。

在成都龙泉驿,瀚海聚能的聚变装置基地工程正式启动。这家专注于直线型场反位形(FRC)技术的年轻公司,目标是用更紧凑、更灵活的装置构建“小型人造太阳”。为了解决商业化路上的资金难题,他们提出了“沿途下蛋”的策略,即先利用聚变中产生的中子开发医疗和工业中子源技术,打通短期商业变现的路径。

在上海临港,能量奇点团队也在加快推进。这家国内首家聚变创业企业,其“洪荒”系列装置瞄准的是高温超导托卡马克技术。他们自主研发的“洪荒70”装置成功完成等离子体放电,并在磁体技术上取得突破,刷新了世界纪录。

前路挑战重重,核聚变商业化破局在望

尽管核聚变前景广阔,但商业化过程中仍存在多重挑战。技术层面,核聚变技术需要解决稳定运行、材料和零部件的可靠性以及能量增益效率等关键问题。产业方面,产业链配套还不成熟,需要聚变公司自身以及联合相关上下游企业共同努力。资金方面,中国市场化资金对核聚变领域的投入明显不足,限制了国内企业的研发进度和规模化发展。此外,公众对核聚变的认知不足也影响了社会支持力度与政策倾斜。

然而,受访专家表示,核聚变是安全的,它的燃料来自海水,不会失控爆炸,反应一旦中断就自然熄灭,产物几乎无污染。针对这些问题,业内专家建议国家加快构建适合聚变技术的专门监管体系,出台具体支持政策,推动国家队与商业公司开展深度协作,并大力开展公众科普教育。

如今,这场“点亮太阳”的接力跑正由科研机构、商业公司、资本和政策接续推进。中国“人造太阳”的崛起,标志着核聚变商业化进入了倒计时阶段。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政策的持续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人造太阳”将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

@



1.本文由入驻新证网新证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证网立场。
2.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
4.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说点什么...

已有10条评论

最新评论...

八一五角星2025-3-29 13:01引用

赞同此观点!

满园春色2025-3-29 12:16引用

作者写的挺好

尚古哥2025-3-29 11:16引用

收获多

感知世界2025-3-29 01:57引用

很有启发的文章,值得一读

作者的分析非常透彻,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俞志伟2025-3-28 23:50引用

说到我心坎上去了!

國際女流氓2025-3-28 16:59引用

言之成理,支持!

通缉犯叫常大2025-3-28 08:08引用

赞一个!

小狗狗狗厨2025-3-28 04:20引用

十分赞同

潜水笨2025-3-28 02:19引用

您的文章让我领略了知识的魅力,期待您未来的更多分享。

查看全部评论(10)

本文作者
2025-3-27 22:55
  • 0
    粉丝
  • 16322
    阅读
  • 10
    回复
热门评论
排行榜
Copyright   ©2015-2016  新证网    ( 京ICP备202202622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