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科技发展的便利与高效无处不在。然而,在更为广阔的领域,科技正以一种更为颠覆性的方式改变着我们的世界——通过回收与再利用技术与工艺的不断创新,昔日的废物正摇身一变,成为宝贵的资源。 举目四望,不乏这样的典范。在当今的科技条件下,我们已能从废旧铅蓄电池和锂电池中近乎完美地提取出铅、锂等重要元素,实现几乎零污染的处理;同时,废弃的塑料瓶也能在巧手之下,化身为一件件时尚衣物。这样的转变,无疑为资源的循环利用开辟了新的天地。 然而,当废品成为资源,传统的政策与观念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以我国电动摩托车、自行车及电动汽车的出口为例,2024年的数据令人瞩目:电动摩托车和自行车出口值首次突破400亿元,电动汽车出口量更是首次迈过200万辆大关,锂电池出口量高达39.1亿个。这背后,是大量重要金属资源的流失。倘若我们能将这些电池回收再利用,是否能为国家带来更为显著的效益,甚至缓解某些资源的短缺和对外依赖?但要将废旧电池从海外运回国内,无疑需要突破现有的政策壁垒。 另一方面,公众对于再生产品的接受程度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由废弃塑料瓶再生的衣物,即便其做工精湛、安全等级更高,公众是否愿意摒弃传统观念,选择这一环保新品?如何引导社会和公众正确认识原生产品与再生产品,如何建立他们对再生技术的信任,是循环经济健康发展必须跨越的障碍。在这方面,国外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他们通过法律法规对再生料的使用比例进行了强制性规定。 对于政府而言,应依据再生技术和产业的实际情况,逐步调整相关政策。鉴于我国电池回收和再利用产业的现状参差不齐,贸然全面改变废旧电池进口政策可能会适得其反,加剧市场乱象。因此,选择技术实力强、口碑良好的合规企业进行先行试点,或许是更为稳妥的策略。 而对于公众来说,观念的转变离不开对再生技术和产业的深入了解。科普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空间站,宇航员的体液被回收利用,甚至转化为饮用水,这无疑是再生产品中卫生性、安全性要求最高的典范。宇航员之所以能坦然接受,源于他们对科学的信任和对空间站水净化系统的信赖。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使用低成本再生产品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的监管和打击力度,类似央视315晚会曝光的卫生用品、纸尿裤等“翻新”和二次销售行为,严重损害了公众对再生产品的信任。 总而言之,在科技的推动下,循环经济和再生产业的蓬勃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政府政策和公众观念必须紧跟科技和产业的步伐,共同推动这一绿色革命迈向新的高度。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