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报高峰的临近,A股市场却迎来了一场业绩预告的“变脸”风暴。据财联社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12日,已有近5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2024年业绩预告修正公告,其中近八成为向下修正,业绩地雷频频被引爆,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业绩“变脸”潮起,近50家公司预告大幅修正 在这场“变脸”潮中,ST华通、渤海汽车、普邦股份、中科云网等公司成为典型代表。ST华通盈利缩水超过7亿元,渤海汽车预计亏损超过11.8亿元,普邦股份、中科云网则亏损大幅增加。更有同德化工、赛隆药业、光韵达等10家上市公司业绩直接由盈利转为亏损,涉及医药、消费、汽车、传媒等多个行业。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业绩“变脸”的上市公司中,深市上市公司占比达67.39%,沪市上市公司占比26.09%,北交所上市公司占比4.35%。而业绩修正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信用减值损失、部分销售收入不予确认等成为主要原因。甚至有上市公司因疏忽出现“乌龙”事件,如音飞储存将“业绩预减”写成“业绩预亏”,长城汽车把盈利数额写错,均在发布预告的当天下午就紧急发布更正公告。 退市风险加剧,多家公司或面临“*ST” 在这场“变脸”潮中,退市风险也如影随形。ST富润因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均低于1元,且收盘总市值低于5亿元,已触及交易类强制退市情形,于4月11日停牌。而引燃ST富润爆雷的导火索,正是其2024年业绩预告修正公告。3月19日,*ST富润将2024年营收从3.06亿元下修至2.87亿元,正式跌破3亿元退市红线。 除了*ST富润外,汇金科技、ST观典和ST天龙也因业绩修正而面临退市风险。汇金科技因未披露年营收低于1亿元且亏损的情形,收到广东证监局的警示函;ST天龙因净资产预计由正转负,直接触发退市风险警示条款;ST观典则因部分销售收入不予确认,导致去年营收低于1亿元,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内控缺陷暴露,部分公司业绩频繁“变脸”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公司在业绩预告中已明确表示“触及财务类退市风险”,但业绩仍出现“变脸”。如赛隆药业,在3月15日下修2024年业绩预告后,预计亏损2100万至4100万元,原因是部分收入2024年度不予确认。而此前,赛隆药业还预计2024年盈利450万至650万元。这一反转引发了深交所的火速问询。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自2020年以来,年度业绩预告修正已然成为赛隆药业的常规操作。修正公告发布频率之高、幅度之大令人错愕,可见公司在内控及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且始终未能建立有效的整改机制。 业绩反转并存,部分公司上调预期 然而,在这场“变脸”潮中,也有部分上市公司上调了业绩预期。如红棉股份,原本预计2024年度实现净利润为8000万元至1.1亿元,修正后预计归母净利润为5亿元至5.3亿元,同比增长568.16%-608.24%。红棉股份表示,这一修正主要得益于对涉及相关事项同时挂账超过三年的其他应收款核销并进行资产损失扣除,从而导致所得税费用减少,净利润相应增加。 同样上修2024年业绩预告的还有世荣兆业和宏和科技。世荣兆业预计盈利3000万元至4450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85.20%-78.04%;宏和科技则预计盈利2189万元到2371万元。这些公司上调业绩预期的原因各异,但均与公司经营状况的改善或会计处理的调整有关。 市场展望:理性看待业绩“变脸”,关注公司基本面 面对这场业绩“变脸”潮,投资者应保持理性态度,关注公司的基本面和长期发展潜力。业绩修正虽然可能带来短期波动,但并不能完全反映公司的真实价值。投资者应仔细分析业绩修正的原因和背景,结合公司的行业地位、竞争优势、管理层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的监管力度,提高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对于频繁“变脸”、内控存在缺陷的公司,应加大问询和处罚力度,督促其规范运作、提高治理水平。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