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以来,个人养老金这一适合中国国情、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制度,已走过三个年头。三年间,个人养老金制度从试点城市逐步扩围至全国,制度设计不断完善,总体运行平稳有序,但参与度不足等问题依然凸显,其吸引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制度持续优化,成效显著在政策支持与引导下,个人养老金制度顶层设计推出三年来,历经多次优化,实施范围不断扩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参与人数持续增长。2024年12月1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标志着个人养老金制度从36个先行试点城市(地区)正式推广至全国。 《通知》不仅优化了产品供给,将国债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还将特定养老储蓄、指数基金等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据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数据统计,目前个人养老金产品已达1013款,涵盖储蓄、基金、保险、理财等多个领域,满足了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国债、指数基金等产品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极大地吸引了更多居民参与个人养老金。”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他特别指出,指数基金纳入范围后,获得大量投资者青睐,首批个人养老金指数基金的整体规模已突破3亿元,为资本市场引入了更多中长期资金,推动了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在开户人数方面,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末,已有7279万人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各大商业银行也积极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推广,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国有大行均已累计为超千万个人客户提供个人养老金账户服务。华夏银行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其累计开立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较上年末增长83.88%,显示出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强大吸引力。 针对制度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开户热、缴存冷”等问题,《通知》提出探索开展默认投资服务。目前,已有部分金融机构推出了默认投资服务,如工商银行于今年2月份推出的“工银省心投”个人养老金投资服务,便捷化个人养老金资产配置,提供了默认投资选择,进一步提升了个人养老金制度的便利性和吸引力。 吸引力提升待破局,多方发力促发展尽管个人养老金制度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参与度不足等问题依然不容忽视。有投资者表示,个人养老金基金产品的收益表现不尽如人意,且考虑到领取时需缴纳3%的个人所得税,实际享受的税前扣除优惠并未达到应缴税额的3%,因此在缴存个人养老金时比较犹豫。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指出,个人养老金产品以储蓄类为主,权益类基金因市场波动收益不稳定,且个人养老金长期封闭性也与部分投资者的流动性需求冲突。此外,EET模式(即缴费阶段免税、投资阶段征税、领取阶段免税)会使低收入者“负税惠”,税收优惠政策对中低收入群体吸引力不足。 面对这些问题,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实施好个人养老金制度”,将个人养老金制度推行作为今年政府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副司长贾江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增强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吸引力,引导更多具备条件的居民参与。 娄飞鹏认为,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后,仍需进一步丰富金融产品,畅通销售渠道,并根据情况优化税收优惠政策,如提高年度缴费限额等。田利辉则建议,金融机构应发挥各自优势,银行可以整合“养老+健康”服务,保险公司可以开发终身年金,基金公司则应强化低波动策略,以政策、产品协同破局,共同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更好地发展。 展望未来,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发展仍需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不断优化制度设计、丰富金融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进一步激发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活力,推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加快发展,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加稳健、可持续的养老保障。 |
说点什么...